解讀手機防水歷史背后的故事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9-10-15
如今,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手機被水、油或其他液體損壞,統計送修的設備,液體侵入是繼碎屏之后的第二大損壞原因,占比高達35%。據IDC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約有3.28億部智能手機因為液體侵入而受損,由于液體侵入而造城的損失則高達967億美元。
967億美元是什么概念?967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總量排名60多位的一個[敏感詞],可見液體侵入造成手機經濟損失是較為慘重的。另外,隨著智能手機功能日趨強大,它們不只日益融入消費者的生活,消費者也希望其能在更加惡劣的環境中使用。綜上所述,手機具備防水功能尤為重要。
手機進水主板遭受腐蝕,出現“內傷”。
據IDC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只有不到10%的智能手機具備防水性能,據全球行動協會(GSMA)公布報告指出,到2017年中,全球手機用戶人數將突破50億人;這意味著有45億用戶的手機不具備防水性能,隨時可能遭受液體侵入造成“內傷”,那么為什么絕大多數的智能手機不具備防水性能?
筆者認為,首先手機支持防水技術將要增加成本,預估成本要達到15-20美元,一些中低端智能手機不能負擔起這個成本;其次,支持防水也將限的自由度,這也是我們看到很多具備防水性能的手機都略顯笨重;后一方面則是手機采用防水設計,增加工序將影響到產品的生產良率;如果訂單量較大,產能可能會出現問題。
現在的防水手機什么樣?
不難理解,厚重刻板的三防手機是得不到消費者的“厚愛”,在2012年,索尼移動將防塵防水功能列入到手機設計的重點,從Xperia Acro S開始,到[敏感詞]輕薄的Xperia Z L36h,再到Xperia Z3+在防水技術上帶來新突破,Xperia Z3+在USB接口采用Capless無蓋裸露的防水技術,防水級別達到IP65/IP68水準。
首先在手機防水技術上,筆者認為未來將會是納米防水鍍層的天下,納米鍍層不只可以防止液體進入或侵蝕,大大減少液體與手機內外部易損組件的接觸;而且與機械物理密封相比,納米防水鍍層足夠滿足日常的防水需求,且價格更低、更有效,還能提高產品的散熱性能。
對希望設備有防水性能的用戶而言,納米鍍層技術將是一個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另外,隨著三星旗艦手機、蘋果iPhone 7具備防水性能之后,未來一段時間也會有更多支持防水的智能手機出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納米鍍層防水技術仍不完善,沒有達到防水技術(IPX6以上)的防水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以及強化。不過根據目前的情況,未來兩年納米防水鍍層技術有望迎來“質變”
納米防水技術是指在產品整個表面涂上一層厚度只以納米計的聚合物,這層薄膜可以分子形式附著在產品表面,密不可分。該工藝可將表面能量減少到很低的水平--低到PTFE(聚四氟乙烯)的三分之一,一旦與涂層接觸,液體就會凝結成水珠滾落,材料外觀保持不變,因而具有很好的防油防水性能。